一、前言
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為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功能性胃腸疾病是指一群會反覆發作,卻無法以解剖、結構上的病變和生化檢查異常來解釋的胃腸病症。)估計約有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人口罹患此種功能性的腸道障礙。
二、臨床症狀
1.腸胃症狀
(1) 腹痛,部位不定,通常為絞痛,但亦可為鈍痛或漲痛等。可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解便後通常可暫時緩解,而進食之後疼痛後往往會加劇。焦慮,緊張有壓力時往往較易引起腹痛。
(2) 大便習慣的改變,便祕與腹瀉的發生可以是持續、間斷或交替的形態表現,也可能合併腹痛。有的會覺得大便解不乾淨,大便有黏液。
(3) 其他亦可併有如心灼感、反胃、噁心、嘔吐、腹脹、腸氣過多、腸胃咕嚕聲、口臭、食慾不振、便急等。
2.非腸胃症狀
可能伴有口苦、虛弱、疲倦、肌肉疼痛、失眠、心悸、神經緊張、頭暈、呼吸急促、頻尿、月經不順、頭痛等。
三、病因 :腸激躁症候群的成因迄今尚未了解透徹,但近年來有許多研究提出幾個可能的致病機轉。
1.異常的腸道蠕動功能
2.異常的內臟知覺
3.心理因素-在壓力下也較易發病
4.腸道感染
5.神經傳導物質的不平衡
四、診斷 :
由於臨床表現的多樣性,加上缺乏足以做為診斷的特殊檢查或症狀,因此臨床上大都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做為診斷依據。然而腸激躁症患者眾多,若一一作那麼多檢查豈不耗時費錢而且要忍受許多非必要的檢查?是以有人訂出了Rome Criteria(羅馬準則),目前漸為大部分醫師所接受。現在已到第二版(Rome II)
IBS的診斷準則(Rome II Criteria羅馬準則第二版)
過去12個月內有12星期或以上的腹部不適或疼痛的症狀(不一定要連續),且合併有下列三種情況之二:
1.排便後症狀改善
2.發作時排便次數改變
3. 發作時大便形態改變
此外若有下列症狀要小心,要排除是否為器質性疾病:體重減輕,大便有血,貧血,發燒,最近才發病的,50歲以後才初次發作、或有大腸癌家族史等等。
五、治療
1.良好的醫病關係,醫師應耐心解釋,經醫師診斷後要有信心。此類病人往往會對醫師失去信心,到處求醫。
2.壓力處理:無需過度緊張、憂慮、調整情緒、放鬆自己。
3.症狀處理:依症狀的不同可以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此外並有報告說,行為治療或精神療法,甚至催眠亦可改善症狀。
4.飲食建議:便祕型患者要食用纖維較多食物,減少脂肪攝取,少吃甜食,糯米,油炸,豆類等食物。腹瀉型則減少纖維和乳糖、果糖、山梨醇等糖類。
5.停止抽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