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結石好發的地方。根據研究,台灣人口中有9.3%於一生中曾受過尿路結石的折磨,所以結石治療是泌尿科中相當重要的醫療項目。會造成疼痛的結石,多半是因為結石造成輸尿管明顯的收縮或腎臟發炎時才會出現,如果沒有輸尿管明顯的收縮或發炎情形,結石並不會有痛的感覺,病人是不會發現有結石的,通常是在體檢時,從X光片或超音波檢查,才查覺出結石蹤跡。
小石頭作怪大,通常小顆結石(在0.5公分之內)很容易出現厲害的腎絞痛情形,這時只要多喝水,再加上服用醫師開的止痛藥或平滑肌鬆弛劑,在二個星期內有八成的結石就能有效排出體外。但是,若結石造成尿路阻塞,甚至引起腎臟嚴重水腫時,或太過劇烈的腎絞痛,連藥物都無法止痛時,或是嚴重出血或發炎時,這時就要考慮進一步的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包括傳統的開刀取石術,輸尿管鏡碎石術、膀胱鏡碎石術、經皮腎截石術,而這類治療都是屬於侵犯性治療術,必須將內視鏡或治療儀器放入體內,對身體多少有些影響;而體外震波碎石機發明推出,就造福許多結石病人。
體外震波碎石術是利用震波儀器發出強烈的震波,透過一個橢圓型的反射器,再利用x光或超音波來定位,這時震波就會準確地反射到結石,因為表面大,震波並不會對皮膚造成傷害或引起劇烈疼痛;這類震波對硬的東西會有反應,所以會擊碎石頭,但對軟的組織,如肌肉、皮膚或腸子等則比較沒有影響。用體外震波碎石術適用對象,最常見的是小於二公分的腎臟結石者,第二是阻塞不嚴重,也沒有腎水腫的輸尿管結石,如果輸尿管結石已經造成阻塞及水腎症時,表示結石卡得很緊,這時體外震波的成功率就不及25%了;如果腎結石大於2公分時,應先做經皮膚腎截石術或輸尿管鏡碎石術,將大石頭化成小石頭再吸出或夾出體外,如果仍有些殘留的小石,可以再配合體外震波碎石來合併治療。
腎臟鹿角狀結石,通常先利用經皮腎截石術將結石擊碎取出或輸尿管鏡碎石術將大部份結石擊碎取出,如果結石仍然清不乾淨時,再配合體外震波碎石術來徹底除石;但是太大又不好使用上述方法治療時就需考慮使用傳統手術方式將腎臟剖開才有機會將整個鹿角狀結石清除。
病人的狀況或體力皆不好時,不適合麻醉也無法負擔長時間經皮腎的手術時,可以利用放置雙J型導管合併體震波碎石術來治療。體外震波碎石治療不需要麻醉,只要一些止痛劑就可施行治療,在門診就能處理,對病患來說比較方便且無傷害,安全性較高。但目前健保給付制度並不傾向這樣的治療,這仍然是有需通盤檢討的治療方式。
體外震波並不是萬能的碎石術,有些結石是無法利用體震波來治療,例如結石太大(大於2公分),或是結石的遠側端有阻塞,如腎盞憩室中的結石因為出口小,就算打了也沒有用,無法將結石排出;另外,輸尿管狹窄、腎臟出口狹窄等都不適合做這類治療(因為結石排不出),這時就要先將狹窄的問題處理之後,才能真正治療結石。還有,病患若很容易出血,或無法平躺時,也無法使用;此外,體重超過130公斤,由於無法定位瞄準結石位置,也不適用。體外震波碎石術由於只施行十幾年而已,目前是無法看出長期的併發症,但短期的併發症有血尿,皮膚瘀血,皮下瘀血,腎臟夾膜下血腫,有些人甚至要緊急輸血以穩定血壓或輕微高血壓;而腎臟外傷的現象是很少見。
體外震波碎石術可說是結石治療史上的一大創舉,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結石或病患都適用,民眾可別將它視為唯一方法,最好和醫師溝通討論,針對自己的病情,再施以最合適的治療。